第十八届中原智库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理论服务和智力支持,2025年10月21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暨第十八届中原智库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
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库代表,河南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等政府机构代表,及各省市社科院、高校智库代表和专家学者、媒体200余人出席会议。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崧、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承哲、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鼐,以及受迟福林院长委托,中改院副院长张飞代表中改院分别在开幕式致辞。论坛开幕式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赵学东主持。

王承哲书记指出,本次论坛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最新精神为引领,紧扣“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和“1+2+4+N”目标任务体系,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开展研讨交流,积极建言献策,必将为河南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注入新的动力。这次论坛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鼎力支持。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立时代潮头,发改革先声,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鼐副所长表示,河南省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地处中原战略要地,可谓中国发展的缩影。衷心希望本届论坛取得丰硕成果,更好助力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推动我们经济所乃至中国社科院与河南社科院乃至河南省各方面的合作交流。
张飞副院长代表中改院对第十八届中原智库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他表示,论坛在这个特殊时点召开,既是对中央相关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也是对河南“十五五”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前瞻性谋划;既适应国家发展大势,也紧扣河南实际需求。4年多来,中改院与河南社科院双方合作形成了多方面的成果。面向未来5年,期待与河南社科院推动更深度的合作:一是更深度地参与河南“十五五”现代化建设研究;二是更深度地推动成果转化;三是更深度地共建交流平台。
会议主旨报告环节,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玲杰主持。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以“关于‘十五五’河南发展战略的思考”为主题作了报告。他认为,“十五五”时期河南的发展要从四大战略定位加以研究,一是物流带动战略;二是数智绿色战略,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三是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四是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河南农业大省的一个典型特色,城乡融合激发大量的投资与消费需求,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丹以“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作了报告。她认为,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当中,要以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为标准,只有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贯彻保持制造业的占比的基本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后凯以“构建高质量发展 动力源体系的三维路径”为主题作了报告。他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动力源体系。从空间维度看,“十五五”时期,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加快推进高质量的动力源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形成现代化中心城市体系;二是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的现代化都市圈;三是推动形成现代化的城市群体系。从河南来看,要将中原城市群建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要把郑州都市圈建设成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承哲以“更高质量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为主题作了报告。他认为,百年变局演进重绘生产力新图景,人工智能跃迁催生当代科技信革命,全球化逆流重塑世界新秩序。站在“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局的重要节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两高”目标,驱动我们站在更高起点上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二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体系能级跃升;三是强化要素支撑,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主题报告环节分别由中改院副院长张飞、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吴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鼐主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以“‘十五五’时期中原崛起的战略的思考”为题作了演讲。他分析了中原大地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出中原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六大政策方向:一是以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以区域协同优化空间发展格局;三是以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四是以生态转型推动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五是以开放赋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六是以科教人才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尚希以“金融-科技-产业循环:融入人本逻辑”为题作了演讲。他提出,要形成以人为本的循环生态系统构建策略,一是要制定有利于金融、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且体现人本逻辑的政策法规;二是要建立开放、共享的平台;三是要改革教育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马骏以“将高质量数据供给体系作为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组成”为题作了演讲。他认为,人工智能成为重塑世界格局的关键力量,要以“人工智能+”为牵引建设高质量数据生产体系。一是要大力促进数据开源和数据开放,进一步发展中文通识类数据;二是要按照行业和产业集群,依托现有创新机构,大力发展专业类数据;三是要加强指导和示范推广,提升企业数据治理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以“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建议”为题作了演讲。他认为,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不同方向与多个区域发展战略交集叠加。他建议,一是强化中部省份与其他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对接;二是支持省会城市创建新质生产力示范区、示范城市或示范基地;三是强化“两新”和“两重”政策供给;四是设立中部省际协同发展示范区;五是支持能源大省和人口大省高质量发展。
同济大学教授刘兴华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河南绿色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了演讲。他认为,在多重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河南绿色智慧产业发展未来可期。他建议,要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积极打造绿色智能化应用场景,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实行高水平开发,创设数智化营商环境,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大规模专业培训。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黄学龙以“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为题作了演讲。他提出,要加快推动中原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作:一是共建“中部强大市场”,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中部枢纽;二是共筑“中部地区科技创新走廊”,打造产业升级双引擎;三是共织“中部现代物流网”,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大通道;四是共铸“中原—江汉”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谱写中部崛起的农业现代化新篇章。
《红旗文稿》杂志社副社长严海波以“金融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统筹好发展与安全。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建康以“推动中华农耕文明焕发时代生机”为题作了发言。他提出,要深挖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涵、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时代表达来推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发展。
中改院副院长张飞围绕“以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促进河南高质量发展”作了发言。他认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重塑着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如何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十五五”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选项。为此,一是要推进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二是要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进程;三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四是要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五是要建设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最后,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王玲杰代表主办方作了论坛总结。她指出,当前河南正处于战略机遇叠加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区域发展新挑战,我们要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认真梳理、消化和吸收论坛成果,将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实际举措。期待以本次论坛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强与各兄弟单位、各位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共同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据悉,2021年11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次论坛是双方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合作举办的第四次合作研讨活动。
中改院
官方微信扫一扫
官方微信扫一扫